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礼仪文化,在礼仪上更是有非常全面的体系,中国最早成体系的礼法就是从周朝开始施行的“周礼”。“周礼”包含各种礼仪,就连名字也是周朝礼法中的一部分,周朝贵族的“名”都是一个字,而底层贱民的“名”才会是两个字。周朝礼法到了大汉王朝,刚开始的几位汉朝皇帝对取名字这方面几乎都没怎么过问,直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对于取名字这方面要求很是严格。王莽篡位后,更是认为“二名非礼”,所以规定当时的人取名字只能是一个字,虽然还有三个字名字的,或者复姓名字的,这都是少数人了。《三国演义》里,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的,也是跟汉朝的礼仪有很大的关系。
汉武帝即位后,就以儒术为汉朝根本,其中儒家核心之一就是“周礼”。“周礼”中曾记载,尊者,也就是贵族的“名”都取一个字,儒家经常讲到“为尊者讳”也就是说,即使是取名字也得必须避讳尊者,就比如皇家皇帝的名字,别人就不可以用。包括同音词也不可以用,这主要是体现皇家的权威。
因为取名字需要避讳皇帝的名字、所以也有皇帝为民着想而改名的,比如汉宣帝刘病已在继位之后就改名为刘询,因为根据礼法如果汉宣帝还叫刘病已的话,那么老百姓说话就得避开这两个字,刘病已为了方便百姓就把自己的“名”改为一个字,这样民间的忌讳也少了一些。正是汉宣帝有了这样的开头,所以在汉宣帝之后的皇帝都以此为准,直到东汉末年时期,皇家和贵族已经很少有两个字的“名”了。
东汉末年,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东西还是延续着汉朝的一些礼仪,所以一般的贵族以及有身份的人“名”基本都是一个字。“字”才是两个字,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意思就是,备:完备,引申为全面、完美。玄德,潜在而不露的品德。再比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分解意思就是。操:操守、节操,可引申为美好的品德。孟:勤勉,努力。孟德可解释为砥砺道德品行,使之臻于完善。所以说三国时期不仅贵族名字之间遵循了周礼。而且不论名还是字都是有着典故以及寓意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对于“名”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没有了强制性规定之后,“姓名”又逐渐有了新的解释。“姓名”实际上是两个分开的意思,“姓”和“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到了明朝,人们对于自己的名字就更讲究了,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除了“姓”和“名”还有“字”之外又添加了一个“号”。比如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姓罗,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姓”这个不用解释,“名”一般来说都是尊长父母长辈叫的,“字”一般都是得到大家的共称,而“号”是根据一个人的家乡或者他喜欢的东西之类,对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东西来命名。而“号”除了自号之外,就只能是非常有地位并且尊贵的前辈才可以帮着冠名。
在《礼记》中记载,成年男子到二十岁之后才会有“字”,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越来越简化,以至于现在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再加上人口过多,无法避免名字重复,所以大家起名就比较随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