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我国是“礼仪之邦”。这说的是,我们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完整的礼仪规范。今天呢,我们就要说一说这个“礼”字到底从何而来。
关于礼,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了更好的约束这些权利巨大的诸侯,突出周天子的权威,周公就在洛阳制定了各项典章制度,《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就是“礼”第一次系统的出现在世人眼前。
周公
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当时一种特有的社会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所形成的君臣、父子、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规定了社会上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实,周公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巩固周天子的地位,所以当时“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不同人之间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严格的遵守“礼”的规定。
不过,随着后来周天子权威渐弱,各路诸侯也就不再遵守“礼”,最终也就导致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出现。
到了后来,孔子感叹当时礼乐崩坏的局面,一直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孔子开学授课,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向学生讲授礼乐制度,根据这些,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儒家思想。所以说,在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中,礼乐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孔子的儒家思想将周公的礼乐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升华。
孔子
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非常严格,不同等级的人必须要享受不同级别的礼乐规格,这在当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孔子认为“礼缘人情而作”,礼乐应该考虑人的好恶。不过人也不能太过放纵,这样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就需要制定一些礼仪制度让人们遵守,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时代的礼乐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社会,但是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遵守的东西。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有“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才能真正成就“礼仪之邦”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