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因此,在现代化社会的各种场合,皆设有接待人员与接待组;在道场、精舍则称为照客。这个执事,是对外第一线的接待者,代表着道场,或者企业的形象与门面;同时也扮演着主事者或是企业主管分身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执事。因此,身为照客、接待人员,既是一份殊荣,也有其责任与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关系。
“事事处理得当,处处尊重他人”,这是礼仪精神的最高诠释。将礼仪融入言行举止、心念,才能有合宜的表现;凡事在处理前,站在对方的立场想,“处处尊重他人”。例如需要别人帮忙时,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跟加个“请”字,甚至把裁量权交给对方,感受是很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担任执事,有事需要请假时,如果告诉主管:“我今天家里有事,下午不能来。”这个口气听起来像在命令;如果换成:“经理,不好意思,因为下午有重要的事情,想请半天假好吗?谢谢经理。”用这样的口气,甚至先谢谢对方,对方一定有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尊重他人是借由行为展现出来的。
接待人员的仪态与行为准则:仪态有四个要领:真诚、挺直、均衡、灵活。表达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口语的语言,一是肢体语言。一个人是否真诚,可以从仪态是否端正、挺直看出来;甚至奉杯茶,笑容挂在脸上,这样的态度也能展现出真诚。“均衡”,动作不要忽快忽慢,令人紧张。“灵活”,行动要快而不乱,虽然事情很多,但不能流露出来;很多人事情一多,笑容马上就垮下来,所以这需要多练习。
(一)展现自信、亲切好表情的四个要领:
1.灿烂的笑容:
随时让眼角、嘴角扬高;即使天生眼角、嘴角朝下,常在心中想喜悦的事情,学习弥勒佛的欢喜,展现亲切的笑容。
2.友善的眼神:
与人说话时,应看对方眉宇之间,也就是眼睛、眉毛之间,大约眼镜镜框的这个范围。若看得太远,会让人觉得眼神空洞;若直视对方眼睛,会让人感觉严肃、犀利。
3.倾听的耳朵:
倾听,分有形和无形。有形的倾听,比如问宾客:“请问您喝茶或咖啡?”当宾客回答后,能根据需要为其斟倒,勿因紧张,转身就忘。无形的倾听,要懂得察言观色,了解宾客现在是需要接待人员在旁边招呼,还是需要独处。
4.适当的回应:
回应他人勿只是随意地说“嗯”、“喔”,应适时以言语回答,并加上灿烂的笑容、友善的眼神。
(二)掌握身体语言,──脸笑、嘴甜、腰要软。
“脸笑”,透过镜子练习笑容,学习弥勒佛的欢喜,让人看到就觉得很愉快、很亲切。
“嘴甜”,适当的赞美,并且要发自内心,而非只在口头上。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感知是敏锐的,有没有发自内心,即使没有看到表情,从声音也可以感受得出来。
“腰要软”,指的是懂得放下身段。例如在职场上的高阶主管,如果亲自奉茶招待宾客,会让被接待者有被重视的感觉。再者,跟对方道歉的时候,如果腰杆直挺挺地说:“对不起,我错了。”虽然这也是道歉,但是感受不到诚意;如果加上弯腰地说:“抱歉,是我的错。”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适当放下身段,有时反而会赢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