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季节、时寒时暖,正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在疫情防控背景的语境下,养成“口罩文明”、保持安全距离、遵守呼吸道礼仪成为社交“新语”,需要你我共同遵守。
公交出行,不戴口罩可不行!记者在市区多个公交站台看到,所有上下车的乘客均佩戴着口罩。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常态化防控阶段,人员密集处都是病毒易传播的地方,“口罩文明”显得尤为重要,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方式。不过,口罩也要正确佩戴。一些戴眼镜的市民因为呼气,镜片上总是蒙着一层雾气,便拉下口罩将鼻子露了出来;有的市民干脆把口罩拉到下巴处,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行为。
除了“口罩文明”,公共场所“呼吸道礼仪”也应运而生。在我市一所高中任职的曹老师说,疫情之前,人们对咳嗽、打喷嚏时发生的下意识的“小动作”并不在意,而今开始重视这方面了。比如,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或纸巾遮掩,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要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垃圾箱内。“我现在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不在车厢内进食或饮水。摸过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扶手、车门等设施后,肯定不摸口、眼、鼻。到工作单位或者回家后,一定立即洗手。”曹老师说。
记者了解到,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已被写入上海地方性法规。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保持社交距离的必要性。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多家医院的候诊区、各餐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座位之间的距离被重新调整,尽量让人们保持相对安全的社交距离。为什么疫情防控中特别强调公共场所应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是因为当人说话、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而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则有导致感染的风险。
专家提醒,“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高疫情防控意识,主动做好个人防护,养成防疫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必要,应长期保持。 (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