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至今,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这一考古发掘,让不曾被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霸”国跃进人们的视野,掀开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角。
历史学家从文献资料出发,证明周起源于戎狄,此次发现的“不守礼仪”的“霸”国,被认为是狄人的一支。
2007年5月发现有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被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和翼城县文物单位一起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2008年9至12月进行了全面普探,2009年5月至今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的价值在于可以揭露多少人类未知的信息。大河口的一号大墓为东西方向,土坑竖穴,口小底大。在墓口平面四角外发现4个斜洞,在墓室二层台上的四壁发现壁龛11个,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遗物——在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壁龛内又放置如此多的器物,在西周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
更有趣味的是,大墓的墓主一次陪葬了24个青铜大鼎、9件簋——鼎和簋是西周的重要礼器,天子下葬只有九鼎七簋——大墓的主人是谁?何以不遵守礼制?
出土的青铜器大都有铭文,为我们找寻墓主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最高权力拥有者。“霸”器曾见于以往的青铜器著录,但文献并未对这个小国有过记载。“霸”国为何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有两种原因会导致霸国在现存史料中没有记载:一是在过去的史料中确实存有“霸”国的记载,但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遗失了;二是“霸”是个很小的国家。西周时期像“霸”这样的小国数量众多,被传统史料遗漏也在情理中。当时这个可以不遵守礼制的小国,有可能是北方的狄人:西周的大墓都是南北向,而狄人的则是东西向。
考古发现最大的神奇还在于可以意外地纠正一些美丽的错误。这里出土的一件鸟“尊”,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鸟“尊”的尾巴都是朝里卷着的,此次在大河口出土的鸟“盉”(hé)清晰地显示,鸟尾应是朝外卷的。此外,其腹部设有管状流,经考古学家考证这不是“尊”,而是“盉”,一种注水器。
关于24只鼎、关于霸国、关于鸟形盉,大河口考古发掘更新并丰富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故事,还等待着考古学家去填充,文学家去还原。
原作者:竹梅老翁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eced75b010181k4.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