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中你所看到的“仁、义、礼、智、信”,是山东人自古至今的家国大义。
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两千多年前,思想家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山东人身上展现出来的各种品质,实际上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滋养出来的做人姿态。
正是因为有“五常”的厚重文化脉络的滋养,山东人在这场疫情中展现出来的博爱、无私、忠义等可贵品质,短时间内让疫情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山东应对疫情的阶段性成绩,充分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广义上的“礼”是古人为区分社会等级而设置的行为规范,包括典礼制度、社会纲常以及生活礼仪等。“五常”中的“礼”则强调“和为贵”。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儒家虽然重视礼教形式,但更注重培养人们内在的恭敬与礼让精神。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形成。
“融四岁,能让梨。”三字经中的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孔融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孔融让梨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孩子如此,成人更应该如此。孔融后来在文学上颇有成就,成为“建安七子”之一。
人人都遵守公序良俗,是当下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3月11日,淄博一处临时封闭小区的事件很好地体现了山东人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质。当日凌晨一点左右,淄博万科翡翠书院小区接到紧急封控通知,物业于上午开始向居民发布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一方面告知业主当前情况并做出相关提醒,以对他们进行安抚;另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到业主群内收集业主需求,分类建档、安排专人外出采购,为每家每户上门提供免费盒饭和饮用水;与此同时,还安排专人进行园区消杀、生活垃圾清运和园区人员管控等工作——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居民对此作出了极大的理解和配合。

在大事面前,山东人往往展现出有核心、有组织,遇事沉着不乱的风格。莱西是此次山东疫情的重灾区,上海花苑小区50名党员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成立后,有着82个单元楼、近2000名居民的老旧小区有了“主心骨”。所有居民自觉遵守防控政策,听从临时党支部的调度安排,有礼有序。于是,疫情之下的生活依然有条不紊,小区全员核酸检测的时间相比以往缩短了近两个小时,封控期间遇到的突发情况得到妥善解决。
千百年来,礼仪文化始终深深影响着山东人的思想,也体现在面对疫情所表现出来的遵守公序良俗中。
新黄河记者:徐敏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