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用品网 - 礼仪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办公谋略 | 商务新闻 | 生活新闻 | 送礼指南 | 谈判礼仪 | 新闻趣事 | 饮食文化 | 职场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办公谋略 > 清代湖北官礼仪式用乐之坛祀祭礼
L.biz | 商业搜索

清代湖北官礼仪式用乐之坛祀祭礼

信息来源:uoeoo.com   时间: 2025-02-22  浏览次数:48

  官礼是地方政府的官方仪式,包括由地方官员主导和参与的各种祭礼和典礼活动,是国家礼法在地方的具体实行的措施。清代湖北府县是王朝管辖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礼法按制也同于其他地方,并作为制度记入正史,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大清通礼》《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等,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王朝编撰《清会典》,私家续编《清续文献通考》和民国官修正史《清史稿》等。

  地方官礼也记于地方志,与王朝典籍可相互印证。考证王朝典籍和湖北地方志书,直省、包括湖北府县官礼主要包括吉礼:文庙的释奠祭礼、关圣帝君祭礼、文昌帝君祭礼,社程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等祭礼等;嘉礼:乡饮酒礼、宾兴、迎春、迎诏和圣谕宣讲之礼等;军礼:日月救护之仪等。

  

  本文按中国传统“五礼”整体考量,也借鉴当代仪式研究“仪式场”概念,将清代湖北府县地方官礼仪式按照:坛祀祭礼仪式、庙祠祭礼仪式、文庙释奠仪式和嘉礼官礼礼仪等进行分类,一一简梳。考虑在地方志中文庙释奠记录最为详细,用乐也最隆,遂,本文将以一章专篇论述。

  地方官礼仪式与王朝国家仪式密切相关,论及地方,必然涉及王朝。为了更清晰地在历史脉络中把握湖北清代地方官礼中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内涵,本文所涉及官礼礼仪均从王朝上端用乐言起,层层涉及地方礼仪,及考究湖北真实。乐与礼相和,而礼制涉及内涵丰富,“礼学”也是一门专门学问,也绝非鄙文所能涵盖的。

  因此,涉及仪式场、仪式祭器、主祀从祀者、祭者,以及祭礼仪式沿革等礼学之专学研究之学问,非本文关注之重点。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地方官礼仪式用乐,非地方所有仪式,非有乐者,其礼虽重,但非本文关注的重点,也不会纳入本文的研究视域。

  坛祀祭礼仪式用乐

  吉礼,祭礼也。清代各直府、州、县负责的载入祀典的祭礼,首先包括祭祀天神地抵神灵的坛祀祭礼,代表有社程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厉坛等坛祀祭礼。

  

  王朝和直省坛祀祭礼仪式,社程坛祭,是源自上古时期的祭礼,祀五上五谷之神,两汉时期逐渐成为地方设置,至隋唐形成体制,自宋以降沿之,明清深入地方。清顺治元年,即下令建各省直州县社程坛,乾隆八年颁布祝文,确立清代地方社程坛祭仪。

  社程之祀,在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为大祀,由皇帝亲祭,乐七奏,舞八情。地方祭祀为群祀,每年春秋仲月上戊由府、州、县主祭,武官至将军以下陪祀,行三献礼,祭品按制,官方正史未见涉及地方用乐记录。历代王朝功成制礼作乐,而新制礼乐则多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明代王朝坛祀祭礼多有变化,有洪武元年、洪武十一年和嘉靖十年的三次改制。乐章早期八变至七变,曲谱以雅乐律吕谱标注,雅乐旋律一字一音。乐舞有文武之制,按传统八情,乐舞用于三献之礼。乐队编制左右对称,舞情位于乐队之下。

  但《明集礼》图中未见标注祝敌、鼓之位,当是缺漏。按其他坛祀祭礼来看,祝敌应在琴瑟前,再前为协律郎之位。乐器从种类看还是一脉延续了古代雅乐的传统。整体看,宋代是祭礼程序规范化和复杂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明初延续宋,随即进行了务实的改革,如洪武十一年的乐制。

  

  明代有地方王国社程祭礼、府州县郡社程祭礼,以及乡社程祭礼,其中涉及府州县以下制度,正史仅见礼法,未言及用乐。

  清代雅乐是对于明代的吸收,并延续“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的礼乐传统进行新的制定。清代王朝社程祭礼也经过了三次变化,首先是清初顺治初即网里社程祭礼,用乐“乐七奏”“舞八情”,至康熙十六年,以及乾隆七年重定,皆延续了“乐七奏”“舞八情”的基本规范。

  顺治初年所用乐章当是清初礼乐直接法明的模式,即将明代乐章从和字改为平字,改写歌词形成。从歌词看是源于洪武中期社程坛乐章。康熙和乾隆朝乐制改革是清王朝两次重要的礼乐制度革新,其中在乐方面,康熙帝主要体现在乐律和乐器,形成清代中和韶乐乐队,而乾隆则对于对于乐调、乐章词曲、乐队等皆有改动。其中乾隆年间礼乐改制基本一直延续清末。

  从社程坛祭礼和用乐来看,清代雅乐是对于明代的吸收和继承,明代初期则是延续了宋代,并逐步将初献礼“奠玉币、进姐、酌献”部分整合形成一个乐章,形成了“七奏”的形式,这一务实改革是在洪武中期,并影响清初礼制乐制。

  

  虽然至乾隆时,清朝乐制进行了最深入的一次改革,但是乐章七奏延续洪武中期的基本模式。雅乐增添了早期古乐的与月令相关的宫调理论,这一理论未见在明代雅乐中应用。乐队、乐舞,清代雅乐虽沿袭明朝,但无论乐器、乐悬排列,以及舞蹈和服装等,及乐队宫悬排列模式,略有变化。

  如,乐舞位最典型的变化是舞生不在乐生之下,而是在乐生之内。上图所体现的乐舞位,也是中和韶乐的统一模式,如后文所涉及的庙祠祭礼皆如此。而雅乐的实质则是一贯继承的,沿用礼书中记载的雅乐器,“大乐必易”一字一音的乐与乐歌,配备八情或六情的文武乐舞。

  先农坛祭,亦是源于华夏以农业为生存根本的祭礼。商周时期有耕错礼和神农信仰,其中耕错礼从原始部落的宗教礼仪发展而来的一种礼仪,商周时期由王带领群臣和百姓实施。西汉时期,先农与耕错礼逐渐融合,一直延续至清。

  湖北府县坛祀祭礼仪式

  正史典籍中记载了坛祀祭礼在直属府、州、县祭礼,皆无涉及用乐描述。整理地方文献,上述坛祀祭礼在直省实际的执行中仍是存在乐的成分的,主要有社程坛、风风云雷雨山川城陛坛“乐用鼓吹”,先农坛耕错之礼的俗乐歌乐和鼓吹。

  

  关于社程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陛坛“乐用鼓吹”这一历史,在湖北地区明清方志中目前尚未查阅到。但是,拓展其他区域,“乐用鼓吹”一词在官修地方志书中是一个固定词汇,且基本仅用于几个地方。社程坛、云雷雨从祭仪看,包括“迎神、奠帛一初献礼一读祝、亚献、三献、饮福受昨、送神、望痊”的祭礼过程,也是明清王朝祭礼的基本程式。仪式等级的递减在于祭器、礼器和乐,而整体仪节基本一致。

  乐的递减,从王朝皇帝等级的则宫悬乐舞,简化至乐用鼓吹。乐用鼓吹,简要概括出官礼用乐的情况,具体运用虽然没有明文记录,但作为官礼的用乐却是无疑的。据不全统计,至少在下列文献中涉及社程坛、云雷雨山川城陛坛祭礼皆有“乐用鼓吹”之说。

  从目前呈现的数据来看,明清直省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社程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皆有“乐用鼓吹”现象,鼓吹何为?未详记录。明清记录一致,清代当为沿用明代礼制和乐制。鼓吹是官方仪式中最普遍的用乐模式,如官员出行亦有鼓吹仪仗。

  此外,地方志中记录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中,正殿采用乐舞六奏,而崇圣殿按制不采用乐,偶见“乐用鼓吹”的记录。由此可推断鼓吹是比乐舞级别要低的一种用乐形式,除了应用于各级官员仪仗中,也用于群祀等级的祭礼行为中,如地方坛祀祭礼中的“社程坛”“风云雷雨山川坛”,以及文庙释奠仪式中的崇圣祠祭礼、关帝庙祭礼等,甚至在一些地区文庙未能具备雅乐乐队,也采用鼓吹的用乐模式。

  

  但是鼓乐为何?又如何应用,却在正史和地方志书中了无踪迹。从整体看,明清耕错之礼主要在明洪武年间,以及清代雍乾时期,其他时期多有旷缺。地方官员的执行虽不能确切考证,但疏漏、甚至常年阙如也是难免。

  结语

  综上,正史所录直省坛祀祭礼过程中不用乐是不用乐舞,而祭礼开始有起鼓的鼓三严,祭礼仪式进程有鼓吹乐,以及耕错礼中有歌唱,乐仍是存在的。

  尤以耕错礼中乐歌,或多具地方特色,或伴有礼器铜钮和击节鼓乐。但是,清代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更可能是极不统一,甚至是常年闻如,学习相关祭祀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礼仪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